胎盘早剥严重危及母儿生命,母儿的预后取决于处理是否及时与恰当。治疗原则为早期识别、积极处理休克、及时终止妊娠、控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减少并发症。医生会根据孕妇胎盘剥离的严重程度及胎儿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如果孕妇和胎儿一般状态良好,尤其是20~34+6周合并0~I级胎盘早剥的孕妇,医生会尽可能进行保守治疗以延长孕周。孕35周前医生会建议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同时密切监测胎盘早剥情况,一旦出现明显阴道流血、子宫张力高、凝血功能障碍及胎儿窘迫时会立即终止妊娠。
一旦确诊Ⅱ、Ⅲ级胎盘早剥应及时终止妊娠。医生会根据孕妇病情轻重、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胎产式等,决定终止妊娠的方式。
医生会连续监测胎心以判断胎儿宫内情况。对于有外伤史的产妇,怀疑有胎盘早剥时,会连续进行胎心监护,以便早期发现胎盘早剥。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为预防产后出血,分娩后医生会立即给予子宫收缩药物,如缩宫素、前列腺素制剂、麦角新碱等加强宫缩。
适用于一般情况良好,病情较轻,以外出血为主,宫口已扩张,估计短时间内可结束分娩。产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率、血压、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以及胎儿宫内状况,如果发现有异常征象,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孕妇出现以下情况,需尽快行剖宫产术:
剖宫产取出胎儿与胎盘后,医生会给产妇立即注射宫缩剂,人工剥离胎盘的同时促进子宫收缩。若医生发现子宫胎盘卒中,会为产妇按摩子宫,并用温盐水纱垫湿敷子宫,多数子宫的收缩会逐渐好转,出血量减少。
如果发生DIC以及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医生会给患者输血、凝血因子的同时,行子宫切除术。
对母体来说,胎盘早剥的潜在后果主要与胎盘剥离的严重性相关,但胎儿的风险则与胎盘剥离严重性以及娩出时的孕龄相关。轻度剥离时可能没有显著的不良反应。随着胎盘剥离程度的增加,母亲和围产儿的风险也会增加。
胎盘早剥对母胎影响极大,剖宫产率、贫血、产后出血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均升高。
由于胎盘早剥出血可引起胎儿急性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早产率、胎儿宫内死亡率明显升高,围产儿死亡率约为11.9%,是无胎盘早剥者的25倍。胎盘早剥新生儿可遗留显著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等后遗症。
胎盘早剥是妊娠期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约1/3伴有死胎发生。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等出血,阴道流血不凝或凝血块较软,甚至发生血尿、咯血和呕血。一旦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孕妇病死率较高,应积极预防。
胎盘早剥大量出血使肾脏没有足够的血液来维持其正常工作,导致肾缺血坏死。且胎盘早剥多伴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可引起肾内小动脉痉挛,肾脏缺血,进而出现急性肾衰竭。
胎盘早剥时羊水可以通过剥离面开放的子宫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羊水栓塞。
胎盘早剥时,胎儿不能通过胎盘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使生长受到限制。
如胎盘早剥面积大、出血多,胎儿可因缺血缺氧而死亡。
如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早产相关的围产儿并发症和死亡。
如果明确前置胎盘的情况下,需要多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