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回答的准备:
若患者符合2次以上检查血小板计数降低,同时血细胞形态正常;体检脾脏通常并不增大;骨髓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后,则可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板栓塞,后经荧光抗体检查证实为纤维蛋白栓塞。这种血管损害可发生在各个器官。临床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和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溶血较急者可发热,并有腹痛、恶心、腹泻甚至出现昏迷、惊厥及其他神经系症状。网织红细胞增加,周围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血清抗人球蛋白试验一般阴性。可显示肾功能不良,如血尿、蛋白尿、氮质血症、酸中毒。预后严重,肾上腺皮质激素仅有暂时组合缓合作用。
(8)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细菌感染和病毒血症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各种脾肿大疾病、骨髓受侵犯疾病、化学和药物过敏和中毒(药物可直接破坏血小板或抑制其功能,或与血浆成分合并,形成抗原复合物,继而产生抗体,再由抗原抗体发生过敏反应,破坏血小板。过敏反应开始时可见寒战、发热、头痛及呕吐等)、溶血性贫血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应仔细检查,找出病因,以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部分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原因主要是EDTA(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导致的血小板凝集,造成机器计数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可采用血小板手工计数及涂片进行鉴别。
脾功能亢进时,由于脾脏扣留和破坏血小板增多,引起血小板减少,患者往往有脾大,血小板减少是逐渐出现的,常伴有白细胞、红细胞的下降。
二者临床特征均可有血小板减少,但发病机制不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机制为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再生性障碍贫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常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
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一般是...
通常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