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感染、免疫因素、脾脏作用、遗传等因素可能会诱发患者发病。此外,其发病机制可涉及T细胞、B细胞、巨核细胞、细胞因子等方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导致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和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80%以上的急性患者发病1~2周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慢性患者感染后病情会加重,或当感染被控制后病情缓解,因此感染与此病相关性较高。其中感染的主要类型是病毒细菌感染,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疱疹病毒、EB和肝炎病毒等。儿童发病可能发生于疫苗注射后。
年轻女性中最常见此病,且在女性妊娠后病情会加重,提示此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可抑制血小板生成和(或)促进脾脏吞噬破坏血小板。
ITP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尚待进一步研究。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此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合并血小板免疫性破坏,隶属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范畴。
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一般是...
通常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