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感染性发热,应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而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应针对不同病因予以相应的处理。此外,物理降温、家庭护理等也是重要的手段。
发热时全身的代谢活动增快,能量消耗增加,休息则有利于减轻全身的代谢负担,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小儿的疾病早日康复。
婴幼儿因皮肤汗腺的发育尚不完善,难以将有效地将热量散发。因此,在婴幼儿发热时应适当减少衣服,以帮助散热,待体温降低后再适当增加。
通常情况下,患儿的饮食必须保证能够提供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因此,宜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不要吃含脂肪过多的食物。食物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稀饭、面汤、豆浆、藕粉及蛋羹等。
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身体和衣服的清洁,可以有效避免皮肤感染,在洗澡和换衣服时要注意防止着凉。注意勤刷牙,对不会刷牙的婴幼儿,要经常用淡盐水帮助清洗口腔。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药。
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退热。
各国临床指南均不推荐以下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等)。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产热(寒热)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服、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要注意让孩子充分休息,多喝开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加强生活护理等。
发热通常是是多种病症的表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在退热处理后,应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单纯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不经过治疗亦可恢复。 如果是流感 也可采取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抗感染药物磷酸奥司他韦;细菌性感染可考虑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可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对肺炎链球菌感染可使用青霉素或阿莫西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等。
病毒脑炎 抗病毒治疗可采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化脓性脑膜炎可经验性采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等可采用利福平等进行抗结核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可采用氟康唑等进行抗真菌治疗。
应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发热往往合感染,应完善病原学检查。可经验性进行抗生素治疗,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采用抗真菌治疗。
小儿贫血的食疗,多吃鸡蛋,动物肝脏,动物...
小儿腹泻贴对于改善腹泻的症状会有一定的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