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牙体硬组织破坏
龋病(dental caries)也被称为蛀牙,是一种在细菌感染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炎症等并发症。
龋病可见于乳牙萌出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不同年龄段其患龋几率不尽相同。5~8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会达到一个高峰;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和牙根暴露,容易引起根面龋,患龋率明显增加达到另一个高峰期。
我国是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8.5%, 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1.9%。
根据2005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和2017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数据相比,我国近十年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见于儿童或易感个体,其病程发展速度较快,病变组织颜色呈浅黄色,质地较软且湿润,用挖器易去除,因此又称之为湿性龋。
一般龋病都属于此类,其进程发展缓慢,病变组织颜色呈黑褐色,质地较干硬,又称干性龋。
原有致病条件发生改变,病变停止进展并再矿化,成为静止龋。
主要发生在牙的点隙沟裂处的龋。
除外窝沟外的牙面发生的龋。主要发生在上颌前牙唇面新生带的龋,特称为线性釉质龋。
主要发生在根面的龋。
龋坏限于釉质,一般无明显龋洞,无自觉症状,探查也无反应。
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浅层,一般有龋洞,对外界刺激可有敏感症状。
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深层,有较深龋洞,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中龋重,无自发痛。
1962年,Keyes等人通过实验证明,龋病的发生需要同时存在细菌、饮食、宿主三方面的因素,即龋病的三联因素论,这一观点逐步被口腔医学界所认同。到...
健康的牙齿表面应该是完整、光滑、有光泽的。龋病患者的牙齿在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白色斑块或黄褐色斑点,此时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中期以后患者会出现对冷、热、甜、酸敏感的现象,同时牙齿外观上会发现有龋洞...
观察牙齿有无颜色改变以及有无空洞形成。
当...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变化。食品的精细化,含糖食品的增多等都会导致龋病发病率的增加。平时要多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做牙齿检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发现牙齿有龋损现象...
龋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针对龋损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早期釉质龋未出现牙体组织缺损的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一旦出现组织缺损,需采用修复治疗的方法。
牙齿实质性的缺损,可以看到或探到龋洞,在探诊时,洞底比正常牙组织软,X线片可以发现病变部位的密度比周围正常组织明显降低。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髓腔异常或操作不当都可引起牙髓暴露。青少年或者成年人穿髓孔较小的可尝试盖髓,穿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