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部分幼儿的动脉导管未闭具有自愈性,且有些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体征,医生将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决定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手段有长期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大多数专家建议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一经诊断,就应择期治疗,建议患者及家属多多听取医生的专业建议。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在早产儿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帮助关闭动脉导管。不过,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关闭足月婴儿、儿童或成人的动脉导管。
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是指使用弹簧圈或蘑菇伞等封堵器关闭动脉导管的微创手术方法。因其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已成为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案。
绝对适应证:
相对适应证: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如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发生率约0.3%。主要为封堵器选择不当,个别操作不规范造成,术中推送封堵器切忌旋转动作以免发生脱载。一旦发生弹簧圈或封堵器脱落可酌情通过网篮或异物钳将其取出,难取出时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
发生率<0.8%。主要与术后残余分流过大或封堵器过多突入主动脉腔内有关。防治措施是尽量避免高速血流的残余分流。一旦发生术后溶血,可使用激素、止血药、碳酸氢钠等药物治疗,保护肾功能,多数患者可自愈。
采用弹簧圈和蘑菇伞封堵器均有可能发生残余分流。一般可以采用1枚或多枚弹簧圈将残余分流封堵,必要时接受外科手术。
封堵器移位的发生率为0.4%,如移位后发现残余分流明显或影响到正常心脏内结构,须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
应用蘑菇伞封堵器的发生率为0.2%,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系封堵器过多突入降主动脉造成。
主要由于封堵器突入肺动脉过多造成。应用弹簧圈的发生率为3.9%,蘑菇伞封堵器的发生率为0.2%。
短暂血压升高和心电图ST段下移,多见于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后,系动脉系统血容量突然增加等因素所致,可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可自然缓解。少数患者出现术后高血压可用降压药物治疗。
穿刺、插管可损伤血管,术后下肢制动、伤口加压致血流缓慢,穿刺处形成血凝块,均可致动脉栓塞或部分栓塞。因此,在拔出动脉鞘管时,应轻轻压迫穿刺部位10~15分钟,压迫的力量以穿刺部位不出血且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为标准。
曾出现应用弹簧圈封堵后出现声带麻痹的报道。可能是动脉导管较长,直径较小,置入弹簧圈后引起动脉导管张力性牵拉和成角,从而损伤附近的左侧喉返神经。
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多数机体抵抗力差,反复呼吸道感染,若消毒不严格,操作时间过长,术后抗生素应用不当,都有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导管室的无菌消毒、规范操作和术后应用抗生素是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力措施。
早产儿、婴幼儿反复发生肺炎、呼吸窘迫、心力衰竭、喂养困难或发育不良者,应及时手术。无明显症状者若伴有肺充血、心影增大,宜择期手术。
艾森曼格综合征是手术禁忌。对于某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主动脉弓离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未闭的动脉导管是病人赖以生存的代偿通道,此时不可单独结扎动脉导管,需同期进行心脏畸形矫治。
常见并发症为动脉导管或附近主动脉及肺动脉破裂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多在1年内自行闭合,如...
针对动脉导管未闭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具体还...